第四章 文人最后的私密,生猛有料(第2/17页)

时过境迁,当蔺相如病死之后,“将相和”的局面被打破,老将廉颇已经不能再为赵国在七国之间寻得立足之地,赵国逐步走向灭亡。从反面论证了赵王一手主导“将相和”的局面,是出于赵国的生存发展的需要。

魏晋名士,真正地痛并快乐着

人们对名士的印象历来与那些追求自身解放与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掌握着普通人没有掌握的文化知识,他们是精英阶层,也是推动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他们本着“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经典立于世。但是在古代中国有这么一群名士,他们却避谈政治和民生,给人们留下放浪形骸和饮酒无为的形象。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呢?

这其中缘由还得从“党锢之祸”讲起。东汉中期以后,宦官乱政,其党羽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民不聊生。大批名士齐聚洛阳,讨论朝政得失,关心政治和民生,这就是历史上的“太学清议”。但是宦官当道,这起由太学生自发组织的爱国运动在诛杀中灭亡。学生们的爱国之心就这样被深深地伤害了,他们从没有意识到关心国计民生会遭到杀头厄运。他们纷纷返乡,多年的儒学教育使他们在面对横加的伤害时无法束手待毙。他们转而选择了追求自身精神世界的解脱,开始信奉道家无为的黄老思想。在自然的呵护下抚平内心的愤懑和不满。因此,玄学成为盛极一时的学问,现实既然不容谈论,那么他们只有看着海市蜃楼聊以自慰。他们不断地用酒精麻醉自己的神经,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加之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大家都生活在集体恐惧当中,这些名士们在追求精神世界解脱的同时开始思考人生和生命。生命原来很脆弱、很短暂,他们试图通过某些手段使得生命可以延长。他们服用一些化学药丸,这些药丸吃下去以后会全身发热以至于有时候连衣服都不敢穿,而且这些药服用以后必须通过行走来使药性挥发,不然会淤积体内,使服用者中毒。

因此,大家常常会看到一些人赤膊行走在乡间小道上。魏晋时候这些知识分子怪异的举动虽然后来人觉得很潇洒,但这些都是表象,其实他们内心何尝不想过正常人的日子。

当时饮酒也是这些知识分子摆脱内心苦闷的方法之一,你会看到有一个人坐在车子上,旁边摆着一缸酒,他坐在车子上喝酒,并告诉仆人你们就这样拉着我走,我什么时候喝酒喝死了,你们把我就地埋了就行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有一次遇上他的亲友们在一起喝酒,于是也加入其中,他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盛酒,喝得醉醺醺的。当时有一大群猪走来饮酒,阮咸就和猪一起喝酒。他一面饮酒,一面鼓琴,真是不亦乐乎。于是“与豕同饮”就传为笑话。

这足见当时苦难的知识分子不拘一格的品质,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在苦难的边缘不会在乎所谓的礼仪和形象。他们常常会当着客人的面捉虱子,而且常常赤身裸体。他们过着放纵的生活。但这种放荡不羁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忍辱偷生,可以说装疯卖傻是在这样的乱世苟活于世的法宝。

纵观中国古代,魏晋的知识分子过得最痛苦。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当局者的尊重。他们心中的苦痛只有通过这种生活来发泄、来掩饰,其目的却很简单:偷生。

尉迟敬德竟有大智慧

黝黑的皮肤,钢针般的胡须,铜铃般的大眼睛,黑洞洞的鼻孔和愤怒的喷气,这就是一般人对大唐名将尉迟敬德的漫画式想象。其实,这与《三国演义》里的莽张飞和《水浒传》中的李逵没啥两样。

尉迟敬德是鲜卑族人,他名恭,字敬德。早年间,尉迟敬德并不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而是在刘武周那里效力。后来李世民击败刘武周,没有杀掉屡屡击退唐军的尉迟敬德,而是给他松开绑缚,说:“愿意就留下来,不愿便走了吧。”敬德为李世民的心胸所折服,从此便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在与窦建德争雄、玄武门之变和鏖战突厥中立下不世功劳,授朝散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