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人最后的私密,生猛有料(第3/17页)

由于多次救驾,敬德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后来,李世民建凌烟阁,在里面挂起24位功臣的画像,以表彰其功绩。尉迟敬德被封为鄂国公,也是24人之一,而且高居第七位,比平定萧铣、扫灭突厥的一代战神,大唐卫公李靖还高出一位,可想见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可是,这位猛将却有些小心眼,喜欢争风吃醋。不过,他吃的不是老婆醋,而是太宗李世民的醋。因为在他看来,凌烟阁第七也实在是太低,根本不足以向后人昭示自己的功劳——若排在凌烟阁首席那还差不多,谁的功绩能与自己相比呢?所以他常常在上朝的时候,当着太宗和满朝文武的面,指责他看不顺眼的人和事,还总是跟当朝宰相、国舅,凌烟阁首功之臣长孙无忌过不去,就差把“老子天下第二”刻在脸上了。

君子动口不动手,将军动口又动手,而且更喜欢动手。一次,太宗在宫中宴请群臣,敬德也在受邀之列。宴会的座次不是随便排的,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与会人的身份地位。在敬德看来,普天之下,除了李世民,恐怕没谁有资格坐在他的上首了,谁知他昂着头走进宴会,却低头看见一人坐在“他的位子”上与人谈笑,登时怒不可遏,须发翕张地冲将上去,高声大喝:“尔何功,坐我上?”

原来,此人正是任城王李道宗。李道宗是皇室宗亲,但他不是一般的宗亲,他父亲是高祖李渊的堂兄弟;而且,道宗之荣也并非仅仅是因为血统,更重要的是,自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以来,道宗一路上屡屡献计建功,他坐在首位,可说是实至名归。不过,尉迟敬德却不管对方是谁,他的悍劲儿涌将上来,于是一拳击在李道宗的脸上,李道宗顿时鼻血横流。

这不是市井小民打架斗殴,而是一代功臣拳打一个功勋赫赫的皇亲。宴会并没有因此鸡飞蛋打,而是陷入一种难堪的沉默。李世民暗怒,当即撤了宴席,铁青着脸把尉迟敬德单独留下,说道:“汉高祖时候功臣鲜有善终的,此前我读史时总是难于明了,今天看到你的所言所行,才终于知道韩信、彭越之辈自有其取死之道。你回家好好反省一下吧,否则将来后悔,我纵然想要保全你,恐怕也有心无力了。”一番话说得尉迟敬德冷汗直冒,立时清醒了一大半。

后来,敬德果然知道进退了,甚至到了晚年,在家闭门享受,“谢宾客不与通”,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一直活到了74岁。这样的高寿,对他这样上战场的老将来说实在是难得,即使放在贞观群臣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若单看这次打架事件,尉迟敬德确乎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不过观其一生就会发现,敬德带兵打仗几乎百战百胜,应是一个极有谋略之人。常言道,真正的聪明是让人觉不出聪明来。

唐太宗亲手砸毁了魏征墓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曾被世人所称道,并传为千古美谈。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时他还很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可是谁又能想到,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就亲自砸了魏征的墓碑,翻脸比翻书还快。

魏征,河北人,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在审问魏征时问道:“你为什么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他神情自若地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意见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死。”李世民听后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还对他委以重任。

唐太宗初登基,踌躇满志,励精图治,常常把魏征带到寝殿里,跟他讨论自己为政的得失。魏征原本就是经国济世之大才,此时喜逢知己之主,当然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唐太宗也欣然采纳魏征的意见,还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正直可爱的地方!”魏征性格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