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人最后的私密,生猛有料(第4/17页)

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对关中地区16至18岁的男子实行大规模征兵。魏征极力反对,他说:“如果把水抽干而捕鱼,今年是能捕到好多鱼,可是到明年就捕不到鱼了。如果把森林烧了抓野兽,那么到第二年就没野兽可抓了。如果现在连16岁的青年也要征来当兵,那么势必会造成将来劳动力减少、农田荒芜、赋税无源、财政空虚的后果。”唐太宗听后便采纳了魏征的谏言。

还有一次,唐太宗在群臣的怂恿下,准备到泰山封禅祭天,以炫耀自己的德行。但这种行动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将给沿途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魏征很明确地劝告唐太宗:“隋末以来,全国战乱频繁,大片土地荒芜,各地受到的严重破坏,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如果皇帝去封禅,必然会带大批官吏和卫队,那么一路上将给老百姓造成多大的负担呀!”唐太宗由此想到隋朝灭亡的教训,立即取消了封禅计划。

又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什么历史上的君王有明君和昏君之分呢?”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贤君和夏桀、秦二世等昏君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来自下面的意见,那下情就能上达,就不会受到蒙蔽。”魏征还经常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自始至终保持兢兢业业的治国态度。后来,他觉得唐太宗不像早先那样节俭朴素、体恤百姓、勤于治国了,就写了一份谏书提醒唐太宗。唐太宗看后,觉得他提得很对,就把他的谏书贴在墙上,时时观看,以便提醒自己不要松劲。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非常难过,流着泪对身边的人说:“魏征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他总是告诉我哪儿做错了。现在他死了,我从此失去了一面镜子!”

可是在魏征死后不久,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由于魏征死前秘密推荐的杜正伦因罪被罢免,侯君集参与谋反被斩首。于是李世民就开始怀疑魏征这位看似老实的人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魏征曾把谏书给记录历史的褚遂良观看,更加怀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并下旨解除魏征长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梨园领袖”当属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个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也称为唐明皇。唐玄宗在位初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呈现出“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唐玄宗和现在的戏班、剧团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习惯上称呼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而唐玄宗却被称为“梨园领袖”。人们不禁要问,“梨园”是怎么和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唐玄宗又是怎么成为“梨园领袖”的?这还要和唐玄宗自身对音乐的喜爱有关。

唐玄宗酷爱音乐。他六岁时便能歌舞,显露出音乐资质。少年时就在府中自蓄散乐一部以自娱。他精于多种乐器,如琵琶、横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艺尤为高超。唐玄宗还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师,他一生中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很多,其中有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唐南卓《羯鼓录》曾写道:“若制作曲词,随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皆应散声,皆中点拍。”

唐玄宗前期,全国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许多亚非国家的使臣、学者、商人纷纷齐集长安。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唐朝的音乐得到空前发展。在这个时候,唐玄宗对唐代的音乐制度也做了多次改革,调整了原九、十部乐为坐、立部伎,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