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人最后的私密,生猛有料(第5/17页)

后来,唐玄宗又设立梨园,扩充教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艺人,同时吸收和容纳外来音乐。对此,史料上有相关的记载。《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新唐书·礼乐志》则说:“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从此,在唐玄宗的带领下,“梨园”成了唐代一个重要的艺术活动中心。于是,后人们习惯上就称呼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而唐玄宗也因此被称为“梨园领袖”。

对于梨园的性质,《辞海》中认为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则说“唐玄宗时,宫廷内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主要职责是训练器乐演奏人员”。著名学者李尤白提出:“梨园”是既训练演员,又肩负演出的“皇家音乐、舞蹈、戏剧学院”,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担任院长,在他之下有编辑和乐营将两套人马。前者的职责,类似现在的创作人员,后者相当于现在的导演和教师。

要是你去戏院、剧团看戏,可千万别忘了这位“梨园领袖”唐玄宗。

白居易晚年沉迷声色

唐朝出了许多名留青史的大诗人,他们留下了许多诗篇,被后人所敬仰,白居易便算是其中一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宗大历七年(772)正月二十生于河南新郑县(今河南新郑市)东郭宅,他从小就展露出非凡的个人才华,生下来只有六七个月的时候,家里人指着“之”和“无”两个字给他看,本来是想逗他玩儿,没想到他就把这两个字记住了,之后再有人跟他提这两个字,他总能准确无误地指出来。

才几个月大,便能如此聪慧,身边人都很叹服。后来白居易逐渐长大了,他的才能也是与日俱增,五六岁就可以作诗了,到了九岁的时候便熟悉了声韵。因天资聪颖,再加上后天努力用功,白居易很快就在诗坛展露了头角。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白居易前往长安拜访名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指点。

他来到声名赫赫的顾况府上,希望能够得到顾况的提携,可是顾况目中无人,看不起眼前这个小子,便出言讽刺:“京城的米价可是贵得很啊。”他意思是长安城不好混,让白居易知难而退。

但当他看到白居易的诗歌后,立刻又改口说道:“但像你这样有才华的人,一定能够在长安混下去的。”后来果真如顾况所言,白居易在长安城声名鹊起,诗名日盛。白居易的诗歌浅显易懂,意境清新,因此获得了普通老百姓的喜爱。他的诗歌在街头巷尾都很流行,男女老少都在吟诵。

会吟诵白居易的诗歌,还能自抬身价。当时有一名歌妓,她为了多挣一些银子,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客人面前吟诵白居易的《长恨歌》。这招果然很奏效,这位歌妓的身价就果真被抬起来了。此事传到了白居易的耳朵里,他知道后还颇有几分得意,在给朋友的信中,还提到此事,炫耀了一番。

白居易在诗坛的地位是不可撼动了,可是做一个成功的文人似乎不是他的终极理想,他还想要更大的发展。古时男子,自然都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白居易也不例外,他也渴望能够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伟业。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唐朝衰败、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个时期,最需要有勇有谋的人站出来施展才华。白居易就在这个时候,面对军阀割据、动荡局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发表的言论虽然都是忠言,但有些言辞过分激烈,时常惹得皇帝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