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除了胜、败,战争还有许多迷之细节(第12/16页)

被“豆腐渣工程”害惨的忽必烈

忽必烈雄心勃勃,南征北战,想将全世界都踩于脚下。公元1274年,忽必烈率兵想要征服日本,但因在海上遇到了强台风,无功而返。回到中国后,不甘心失败的忽必烈于公元1281年,第二次东征日本,没想到这次依然遭遇台风,无法登陆,忽必烈只得再次返回。如此,日本又逃过一劫。

后来,日本民间流传开来这样一个故事,说在元朝时期,蒙古入侵者的船只在“神风”的阻挠下,才没有进入日本。所以日本对神风顶礼膜拜,数百年间,他们一直认为是“神风”救了他们。

但是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文章中,科学家们却提出,当日阻拦忽必烈的并非是什么“神风”,而是元朝拙劣的造船工艺和设计,令元朝船队在海上行驶时,葬身大海。

忽必烈第一次东征日本时,他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900艘战船,1.5万名士兵,远征日本。一开始,元军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侵入肥前松浦郡。日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守不住阵地了,但是当日军退到大宰府附近时,元军的军舰却在一次夜间的暴风雨中被海浪打翻了两百余只。

按说军舰应当是由最坚固的材料制成的,暴风雨应当不会对其造成什么影响。但当台风来临,暴雨倾盆的时候,元军将舰队停泊在博多湾口,船只在风雨中飘摇撞击,无法保持平衡,而相互撞击的力度,使得许多船只破损,进而导致了沉没。

那次暴风雨使得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兵力大损的元军不得不退回本土,日本这才逃过一劫。日本将那次战役称为“文水之役”。第二次东征,依然是相同的原因,元军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看似是上天帮助日本,但从后来对打捞上来的蒙古战舰的残骸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些战舰做工粗糙,质量十分低劣。很多战舰上的铆钉过于密集,这就说明这些材料是反复利用过的,需要加固才不至于碎裂。

而根据史料记载,这些战舰大部分都是忽必烈命令高丽王朝建造的。高丽王朝并不热衷修建战舰,他们认为修建战舰会增重他们的兵役,因此建造军舰时,并不认真,很多情况下都是敷衍了事,质量自然不能保证。

军舰的粗制滥造,无法抵御海浪的冲击,再加上台风来袭,暴风雨加剧,更让这些本就脆弱的船只无法进行战斗。忽必烈估计一定没有想到,他的雄心壮志最后竟然是破灭在“豆腐渣工程”上的。

抗倭英雄怎奈被历史遗忘

明朝实行海禁制度,禁止海上的一切贸易往来,使得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横行。倭寇出现,必然就有人抵抗倭寇的行为,抗倭英雄就此出现。说到明朝的抗倭英雄,许多人都能想到戚继光、余大猷等抗倭名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两个响当当的名字之前,还有一位战功卓著的抗倭英雄胡宗宪。

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最著名的两大倭寇集团是汪直和徐海集团。胡宗宪抗倭的主要功绩就是成功剿灭了这两个倭寇集团,给东南海疆带来了长时间的安宁。

胡宗宪这样一位有功于朝廷的人物,本应该被历史铭记。可令人不解的是,他在历史上的名声远远不及俞大猷、戚继光,这是什么原因呢?

胡宗宪的抗倭经历主要从他担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开始,后来很快被升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取代了浙江总督张经,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军务。在这段时间里,他为明朝抗倭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胡宗宪的军事才能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却是一个失败的政客。他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大的升迁,是因为与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