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第3/7页)

从上文中的这三个时代的实例所引申出一条原理就是:在决定点上保持一支优势兵力。简单地说,就是用最多的兵力抢先到达这个决定点。在所引述的三个预断中,后备力量的价值是决定性要素。在战场上,如果一方能在正确的位置上保留一支后备力量,就能在紧急关头先于敌军掌握一支绝对优势的兵力,在战争或战役的决定性阶段得以集中。这是保持优势的一种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于掌握准确的时机。出于对后备力量的考虑,从而理智地限制报废的旧舰,这一思想则具有战略性质。

日俄战争中,如果俄国人能适当地掌握并运用后备力量,那么他们在旅顺口也会像纳尔逊那样判断:如果东乡平八郎在旅顺口歼灭了俄国海军分舰队,那么东乡平八郎在一定时期内就无法再继续作战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则可继续推进。旅顺口的俄国海军完全可以孤注一掷与敌军拼死一战,为后备力量歼灭敌舰。俄国人在日俄海战中的做法,无异于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命运抛入海中。请注意,这里我所说的俄国人并非无能为力又无职责的百姓,而是那些在俄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中负责同样事务的官员。他们应当为俄国的失败负责。俄国的无能,使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被纳入奥地利版图。对海军的治理不力,使得德国从俄国的威胁中解脱出来,直接促进其海军的发展,甚至导致了东西两半球国际形势的变化。

这并不新鲜,简单地汇总原理,对老手或许还有些作用,因为他们在面对困惑时可以靠它坚定信心。对于新手,可能就毫无裨益,因为他们还不会从亲身经历中引证并阐释原理,也不会从历史或是从关于前人经验的记载中引证并阐释原理。对于一个未经历训练的人而言,所谓原理,不过是权威人士根据观察所制定的论述。他们内心的信念尚不坚定,他们也都还没有证实这些论述是否正确,但是在战场上,只有内心信念坚定者才能在紧急时刻爆发力量。纳尔逊曾写道,新手眼中的哥本哈根海战的形势比实际情况更可怕。

本讲稿是我运用亲身经验分析实时情况和问题而写成的,是我根据实践形成的直观的综合性论述。法国人称战场上看清局势的眼力为一目了然。拿破仑曾说:战场上,绝妙的灵感,往往不过是回忆。这说明实例,即经验的重要性,因为不论是对某人一次行动的记录,还是对某事件的记录,都依赖回忆。拿破仑所说的“回忆”,不是一般的回忆,而是某一紧急情况下对经验的运用。对实际情况熟悉才能做到一目了然。

纳尔逊肯定经验的价值,他认为经验即历史,可利用经验迅速而准确地判断事态。拿破仑重视历史的价值,在他看来历史即作战经验,是提供具体运用于紧急情况的实例。这两个观点相辅相成。纳尔逊着眼于一般情况,拿破仑着眼于特殊情况。朱利安·科贝特[8]的《七年战争》中特别写到征服魁北克的沃尔夫对所参加的军事活动的详细评论,记录经验的良好习惯使他在担任统帅的时候获益匪浅。记载亲身经验的人,也有从历史中搜集资料的爱好。1864年,波特的船队因为水位下降被困于红河瀑布上游,幸好手下有人曾有过类似的经验,才筑堤救船幸运脱险,这就得益于经验。

实例和原理互相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表明二者偏一不可。掌握原理的人,对于例证一目了然,而且能正确评价其价值。卢斯海军少将在海军学会发表的关于海军战略的论文中,引用了沃尔斯利勋爵评论美国南北战争的一句话:“综观这时期的小规模作战过程,我为那些提供规律的例证激动,这些规律维护了古老战争原理的权威。”详细分析两个实例之后,沃尔斯利勋爵说:“两次失败都可预料到。”掌握原理的人,当他初次遭遇战争就能从例证中领悟,从而更加坚定地坚持原理,因为他在实际经历中能更深刻地理解原理。一个小孩被火烧伤,领悟过切肤之痛,才会更好地理解火会伤人的原理。成年人只需要知道他人被火烧伤,就可从中获得经验。这说明,观察周围情况的重要性。亲眼见到别人遭难,走向毁灭,却不能使自己更加明智,是因为并未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未能理解的缘由,或是对于别人所违背的原理毫无印象,或是没有通过原理来分析他的情况,所以在所难免地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