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凡尔登:准备(第6/9页)

双方开展了一场盲目的竞争,谁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法国人认为局势紧急,不仅总统普恩加来视察了凡尔登,霞飞也去了凡尔登,并视察了几个外围堡垒,他此举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误。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法国做尽可能多的准备工作,增加大炮数量,增加兵力部署。在默兹河东岸,德国人集结了15万人、800门大炮,而海尔此时只有3.5万人。虽然海尔有900门大炮,但一半以上是轻型野战炮,而且许多门大炮都是没有速射点火装置的老炮。德军最先发动攻击的地方,就是德利扬率领1.3万人把守的考斯林地。此时德利扬正领着法国士兵匆忙地在用水泥加固堡垒。

与此同时,德国人正花费巨大努力把战争准备做好。利用凡尔登地区多山、林木丛生、阴霾的冬日等有利因素,德国人掩盖了未来进攻的目的、时间、地点,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德国人在德方控制的瓦伏尔平原至凡尔登东面的山脚下铺设了至少5条铁路。从12月底至2月初的7周时间里,1.3万列火车运载着大量的货物到凡尔登:250万发炮弹、挖土机、建筑机械、各种用于进攻的东西、支撑30万军队过冬的物品。大炮被安置于树林里,覆盖着伪装,这样能躲避最近才被引入战争的空中侦察。在法军防线对面,挖掘建造出许多用钢筋水泥构成的地下室,每个能容纳500名士兵。在凡尔登地区上空,集中了150架飞机,这种飞机的密度在其他任何战场上是看不见的,德军伪装难以穿透,有几天的能见度很好,但是法军的飞行员还是未能发现德军的动向。

2月份的第二周,德军准备好了一次可以改变战争进程的进攻。但是,有一件缺失的东西:所有参战的德国部队都应该对如何合理使用集结起来的军力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法金汉模棱两可的奇怪计划带来一些糟糕的战术问题:德军的目标不是占领凡尔登,而是将法军吸引到大炮的射程内,用将军们的语言,这叫“让法国人失血成白色”。战役开始时,他的目标是把大量的大炮聚集在凡尔登北面的山上轰击,迫使法军想办法赶走这些大炮,当法军真这么干时,再用大炮把法国人炸成碎片。核心的想法是最大限度杀伤法国人,让德国步兵尽可能地远离战斗。这是一个值得赞扬的计划。但是,其模棱两可的特点造成法金汉第一天的战斗目标非常有限:只攻击4至5英里(约6.5至8公里)的纵深、等待一天战斗快结束时派步兵上场、只在默兹河东岸推进。

这样的战斗有许多问题,但最明显、最严重的问题是:法军默兹河西岸的炮火不会受到任何威胁,并可以自由地向河对岸轰击。皇储和他的总参谋长施密特·冯·斯多夫瓦茨拉夫不同意法金汉的这种打法,坚持德军有足够的兵力在默兹河两岸发动进攻。他俩的见解获得见多识广的第五军军长汉斯·冯·茨韦尔(Hans von Zwehl)的支持,他在战前曾三次参加凡尔登作战演练。每次演练的结果都表明,只在东岸进攻必定失败。皇储、斯多夫瓦茨拉夫、茨韦尔甚至搬出了著名法国将军德里维埃(De Riviere),德里维埃曾在1880年指挥扩修凡尔登防御堡垒系统。工程完成时,德里维埃给出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总结,凡尔登还是存在一个可以攻破的弱点:默兹河西岸。法金汉没有被说服。他坚持初期的步兵进攻要非常有限,用于最后夺取胜利的后备部队要放在后方,皇储手下的后备部队由他自己控制。

法金汉直截了当地说他没有足够的军队发动默兹河两岸的进攻。他当时手下有30万大军,大家都不明白他说这话的意义。法金汉给出了一种解释,英军、法军有可能在战线的其他地段发动反击,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后备部队准备着。他的下属提出一个正确的论据,英军、法军目前都没有准备好任何进攻,法金汉再次阻止他们争辩。法金汉的下属们有一件事不知道,而法金汉也没有对下属们讲,那就是法金汉其实根本不在乎凡尔登是否被德军攻占。他最有可能偏向不去占领凡尔登,至少不能是迅速地攻占。他害怕迅速攻占凡尔登后,法军将撤退或者停战,从而破坏他的计划。人们都有一个疑问,难道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一个可能性,即使他在战役开始就占领凡尔登,法国人也肯定会攻击他和他的炮兵?相反,不占领凡尔登,法国人处于防守,法金汉希望战斗不断继续,于是德军就必须发动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放弃了一次闪电般的打击,而处于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