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索姆河战役(第4/8页)

英军的进攻部队被告知,一旦发现带刺铁丝网被炸开的开口,马上向开口处聚集,所以铁丝网的开口处成为英军的死亡陷阱。仗打到这个时候,英国人奇妙炮击中隐藏的问题才暴露出来。大量炮弹没有爆炸,有人估计有三分之一的炮弹是哑弹,但至少应该有几万发哑弹。在爆炸的炮弹中,榴霰弹居多,炸弹较少,而且这些炸弹的威力较小,无法穿透德军的掩体。导火索也暴露出缺陷。产生这些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劳合·乔治造成的,他要求英国工厂匆忙生产,匆忙生产导致质量控制失效,为了增加产量,工厂雇用大量没有技能的工人。另一个原因是黑格造成的,他决定把许多重型大炮留在佛兰德斯,希望有一天能发动对海岸线的进攻。然而,使这些不幸变成灾难的根本原因是英军的高级将领,尽管前线观察员不断警告德军的铁丝网还没有被摧毁,他们仍不听警告。

英国兵出发时并不了解这些情况。他们热情高涨,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对面前的敌人无知。此外,他们都喝了比平时配给量要多的朗姆酒(有些部队能喝多少就给多少),朗姆酒使英国兵感到安全、稳定、迟钝。为了进一步激励士兵,士兵们被告知,军士可以枪毙任何胆敢不前进的人。这样的做法,当时很流行,效果也不错,但从来没有被写入军规。此外,没有一个军官会笨到把有关俘虏的命令也写在纸上。一些参加索姆河战役的部队把处置俘虏的命令制定得毫无歧义:没有俘虏营可用,德国俘虏必须跟着攻击部队一起向前走。

德国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吃惊。英国人没有急行军,也没有利用地面物体闪避,只是肩并肩地前进。他们不跑,只是慢慢地走,就像在做军事列队训练。他们手拿着步枪和刺刀,就好像从古代走出来一样。如果这还不算荒谬,那就听一听给他们的进攻命令:以整齐的行向前进。这是罗林森的主意。他认为自己的部队经验不足,不能以其他方式前进。“进攻要像波浪,”他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近,这样才能给他们信心。”如果德国人已经被炮火消灭了,这种前进方式还算合理。每一行的行进速度都是每两分钟走100码(约90米)。行动的准确性以秒计算,这样才能与“徐进弹幕轰击”配合。然而,英军的“徐进弹幕轰击”并没有按原计划执行。

根据英军那天的详细计划,士兵不许在离敌人20码(约18米)以外开始奔跑。实际上,奔跑也是不可能的:第一拨的士兵每人负重有70磅(约32公斤)的武器、弹药、工具,带着这么重的东西爬出战壕都非常困难。最后一拨的士兵负重仍然不少,他们的任务是巩固前面士兵占领的阵地,所以携带着巩固阵地用的武器装备,有木板、带刺铁丝网、棍子、机关枪。如果命令他们奔跑,他们跑不动,特别是大地被炮弹炸得到处都是障碍。一个幸存者回忆道:“幻想一下你肩上背着带刺铁丝网卷在炮火下奔跑。”

有些地段的“无人区”深达几英里,另一些地段只有几百码。有些地段的地面向德军阵地倾斜,大部分地面是向着德军阵地的坡地,但所有地段上的英军进攻部队都好像是射击场上的靶子。大部分进攻单位的前进道路上都遇到未破损的铁丝网,一旦因为有铁丝网而无法前进,他们只有寻找铁丝网的裂口,然后所有人从裂口挤过去。所以,英军的前进队形,或者说遇到铁丝网的部分队形,就会出现大堆士兵阻塞现象,几乎是一种停滞现象。

德国人只需用机关枪对准这些人肉堆,把他们成行地扫倒。“我们吃惊地看着他们行进,”一名德国机关枪手说,“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现象……我们只需开枪、装弹,再开枪、再装弹。他们成百地倒下。我们不需要瞄准,朝着他们就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