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两次大战之间(第7/9页)

希特勒向斯大林提议签订协议[67]瓜分波兰,这份协议也规定双方将瓜分欧洲的其他地方。斯大林怪罪英国把苏联当作布哈拉汗国[68]一类的小国来看待,非常生气,于是接受了希特勒的提议。波兰将被苏德两国瓜分,而且苏联人在其他方面也将发挥重要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德国将帮助苏联重整军备,而苏联将为德国提供原材料,帮助德国摆脱封锁,它甚至能为德国提供橡胶、汽油、锰、钨等一系列重要物资。当然,如果在一个理性的时代,就不会发生像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事儿。如果苏联和德国一心想瓜分波兰,那么法国是没有办法阻止的,英国就更加无力阻止了。英国陆军数量不多,空军还在建设当中。遗憾的是,当时不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希特勒已经让所有的人失去了理智。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命令坦克部队跨越波兰边境。英国首相试图进行调解,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法国担心如果自己不出面,英国可能会牺牲法国的利益而与德国签订协议,于是也加入了调解。9月3日上午9点左右,英国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里面还附加了一条说明,大意是,法国政府很快也将发出最后通牒(最后在当天下午5点发出)。

希特勒正坐在书房的办公桌前,这里是新落成的总理府。书房长近30米,宽近15米,墙上有6扇俯瞰花园的法式大窗。书房里摆放着一张巨大的地图桌,它是由稀有的维罗纳大理石制成的。书房里还挂着希特勒所仰慕的英雄画像,其中有腓特烈大帝[69]和俾斯麦[70],他们炯炯有神的目光从墙壁上投下来。这是一个为世界的统治者准备的房间。实际上,阿尔贝特·施佩尔就是按照这一初衷完成了整个总理府的建造。9月3日,英国大使以一身笔挺的外交制服拜访德国外交部,递交了英国的最后通牒,实际上也是宣战书。希特勒的外交部部长冯·里宾特洛甫曾经向希特勒保证,这种事情不会发生,而他此时正站在希特勒的办公桌旁,不得不面对希特勒的质问。希特勒静静地坐了一两分钟,然后生气地喊道:“现在怎么办?”里宾特洛甫此前估计,英国不会为了但泽而宣战,可目前的问题并不在但泽。希特勒已经把人逼到了墙角,他们能做的唯有反击。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一场荣誉之战。虽然这一观念在当时已经显得颇为老套,但是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内维尔·张伯伦并不是一个充满了幽默感和想象力的人,然而他真切地见到了日后形势的走向。美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71](未来美国总统的父亲)曾经把张伯伦对自己说的话记在了日记里,“所有的努力徒劳无功,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毕竟,我们救不了波兰人。我们只能进行一场复仇之战,它意味着毁掉整个欧洲。”不久后,张伯伦的位置被温斯顿·丘吉尔所取代。与张伯伦不同的是,丘吉尔深受维多利亚时代战争思维的影响,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回击了纳粹的挑战。这是希特勒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敌手。凡尔赛、国际联盟、金本位、小协约国[72]都不是问题,唯独丘吉尔不同。

德军突进
1940年6月,德国士兵经过凯旋门。

[9]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德国纳粹党党魁,1933年任德国总理,后任德国元首,1945年4月于柏林自杀身亡。

[10] 金马克是德意志帝国在1873年到1914年期间发行的货币,以取代各邦国自己发行的货币,实行金本位制。1320亿金马克相当于4.7万吨黄金。

[11] 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1913—1921),属民主党。

[12] 乌尔里希·冯·布罗克多夫–兰曹(Ulrich von Brockdorff-Rantzau,1869—1928),德国外长,后任德国驻苏联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