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溪流(第5/13页)

他的话并未困扰到我,但他一定误以为我的沉默是因为心里受伤了。志得意满的他用烟斗敲敲桌面,把烟灰倒成一个整齐的小小蚁丘后,就从我家前门离开了,门在他身后砰的一声关上。他沿着门前的路往下走时,我能听见他吹口哨的声音,后来哨声愈来愈小,终至消失,只剩夏虫的鸣叫声。那是第一次有人跟我说话时把我当成大人。

不过,初次让我对疾病感到兴趣的也是约翰·那不勒斯这个自鸣得意的小镇庸医。这算是他的无心插柳之作——我想他会用那种直白的方式向我解释母亲的死因,并非他企图把我当成大人,他其实是个残酷小人,而我确信他只想用言语刺激我,把我弄哭——那一番解释听来刺耳,而且是错误的,却让我初次见识到疾病的世界,还有其中迷人的难解之谜。

在我们都还小的时候,欧文就对文字产生兴趣了;他会阅读字典与各种书籍,他喜欢任何形式的文字游戏,像是易位构词游戏(3)、双关语和回文造句(4)等等。光是读到押韵的词句,或是自己创新的,他就可以乐上一整天。我也很爱读书,但我从不像欧文那样喜欢文字游戏,因为我认为文字本身并不蕴含智能——它是人类创造的,也由人类赋予意义,我总觉得绝妙文句只比充满机关的中国古代百宝盒高明一点而已。作家之所以备受赞扬,是因为他们的写作能力,他们的作品是可以任意改变或操控的,但是,用人造的语言来创作,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也许这样还不够清楚,我该换个方式来解释:语言本身并不蕴含秘密。

但是,科学却暗藏各种迷人的秘密,其中又以医学为最——科学是一个储藏所有谜题的黑暗宝库。语言的诠释与推论有可能是错的,规则可以由人类随意创新或更改,没有纪律可言。有时候,语言看起来就像人类为了自娱而创造出来的游戏,就像欧文那样。但不管是疾病、病毒,还是扭来扭去的长条状细菌,无论有无人类都会存在,等着我们去解密。

约翰·那不勒斯对疾病的看法当然与我不同(如果某个医生认为该关注的是病人而非疾病,那他肯定头脑不大好,而那不勒斯就是绝佳例证),但是我把他的出现当成人生的警讯,如果我当初没走上研究医学这条路,如今就必须和那种人打交道了。即便在那当下,我也知道不充分的解释无法满足我。我实在太沉不住气了。

所幸这件事并非那不勒斯说了算。我爸是个懒人,却不笨,而且在这方面他厉害得很。那天下午,他打了一通电话给我住在罗彻斯特的姑姑(他完全没想到该把死讯告诉欧文,一直等到他下楼进了厨房,揉揉惺忪的睡眼并大发牢骚时,我才告诉他),接着又打了一通电话给西比尔姑姑住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医学院同学,再由那位同学致电一个住在克劳福兹维尔(位于我家以东一百千米的城镇)的朋友。那个朋友就是伯恩斯医师,在他的安排下,母亲的遗体被送到他的诊所解剖。

隔周,他就把解剖报告寄给我们,结果显示我妈并非死于中国流感(伯恩斯在信中用极客气的语气写道:“我自己并不熟悉那种疾病,然而身为一位病理科医生,我必须承认,也许我对当地疾病的熟悉度,并不如我那可敬的同行约翰·那不勒斯医生。”),而是死于动脉瘤。动脉瘤!西比尔姑姑向我解释后,我常常想象那是怎么一回事:只听到动脉轻轻爆开,湿黏松软的组织缠绕在一起,大脑变成一片黑红相间,宛如闪亮黏稠的红石榴。(后来十几岁的时候,我曾因为一阵奇怪的罪恶感浮上心头而这样想:多么年轻!多么不公平!成年后,到了能严肃思考自己的死亡、希望怎样死去的时候,我也曾想:多么戏剧性啊!我想象那画面就像一阵流星雨或火花,点点火光如宝石一般从天而降,每道火光都不比秧苗大,母亲的最后际遇几乎让我羡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