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逻辑谬误(第7/13页)

2推不出

推不出包括多种不同的理由与主张之间的脱节或缺乏联系。有的推不出是因为逻辑跳跃,例如,“这个学校的师资是全国最强的,因为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任过教”。有的推不出是因为使用了与主张无关的理由,例如,“我不该在这门课得C,因为我在别的课上得的都是A和B”。还有的是推理缺乏可靠中介,例如,“戴鼻环的人真恶心,应该立法禁止在公共场合戴鼻环”,“靡靡之音令人意志消沉,应该加以禁止,引导人们唱红歌”。除非说话的人能证明“我不喜欢的,法律都应该禁止”的合理性,这类要求就是犯了推不出毛病的谬论。

3不可靠的因果关系

又称“事后归因”、“假性因果”,由于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所以成为另一件事的原因。因为鸡叫了天就亮了,所以天亮是因为鸡叫。许多迷信也是由于对真正因果关系缺乏知识而造成,例如大年初一说了不吉利的话,一年都要倒霉。这种低级错误不是只有没文化的人才犯,有学者就提出前30年后30年的理论,坚持认为毛泽东时代的前30年是之后30年改革开放的预备阶段。

4 错误类比

许多的类比都是描述性的,斯泰宾(L.Susan Stebbing)在《有效思维》中说,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说或说服,而是为了让人欣赏的”。在说理中运用的类比并不是理由或证据,而只是说明与解释,“用类比做论据,主要是用来劝说别人接受一个结论,或者启发对方,让他在新的光照下看清当前的情况”。好的比喻让人觉得愉快,并印象深刻,英国哲学家培根很擅长于这么做,他说:“金钱如厩肥,铺开才有用”,“怀疑在思想中间犹如蝙蝠在众鸟中间,总是在半明半暗之中飞舞”。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说:“好的比喻既能说明一个道理,又能抬高这个道理。但粗俗不雅的类比则会削弱说理的说服力,因为它会同时造成不良的信誉和不快的情绪”,例如,“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或者把人比喻为“苍蝇”、“豺狼”就会有这样的效果。

5非此即彼

亦称黑白谬误,只考虑极端,而故意隐去所有中间的可能,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例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又如,“用中华武德压倒军队国家化”,中华武德和军队国家化这二者为什么非要互相压倒不可?为什么不能相互并存?

非此即彼经常与敌我对立两分论结合在一起,例如,有的后殖民理论持“非中即西”的观点。其实,这个世界并不是按中西划分的,有许多非中非西的国家,“两方”中的各一方也不是铁板一块。又如,“坚决不搞西方民主那一套”,好像民主一沾上西方,有道理也变成了没道理,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欺骗手段”,不可能对人民有保护作用。

连一些学者的所谓的“中西比较”也都落入了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陈套,例如,一位教授在《中国的“三和文明”应与西方的“三争文明”互补》一文中写道:“中国不是好战的国家,中国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是‘三和文明’——在家庭是和睦,在群体社会中是和谐,在国际间是和平!但中国文化已经被边缘化了,这导致‘三和文明’的声音不仅没有放大成为国际的声音,反而成为中国落后僵化保守的说法,进而成为西方妖魔化中国的理由。”

中国真的有什么“三和文明”吗?中国的家庭都是和睦的吗?西方就没有和睦的家庭了吗?中国的群体社会真的是一派和谐而没有矛盾冲突吗?中国人不喜欢打仗吗?与别国之间也都只是和平相处吗?一口咬定中国“不是好战的”,是否就可以因此一笔抹去血腥内战的历史,一下子变成一个与喜欢侵略和战争的“西方”完全不同的爱好和平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