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逻辑谬误(第8/13页)

6滑坡推论

常常用于预言灾难性的未来——“如果……那就……”。例如2011年10月,《南风窗》采访《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一书的作者,这位作者断言,中国不能接受普世价值,因为“实行普世价值的后果就是分裂”,“有人作过研究,178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搞普世价值成功了的”。且不论这178个是哪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世价值指的是哪些价值,不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单就预言中国会“分裂成七块八块”而言,就可能有这样的滑坡推理。称之为“滑坡”,是因为每一步都还没站稳,就急着走下一步,一路滑向结论,打滑的每一步都包含某些缺乏解答的疑问:

1. 不接受普世价值(疑问:指哪些价值?中国人的所有价值都与普世价值无关吗?)
2. “普世价值不符合中国国情”(疑问:中国人不喜欢普世价值中的任何一种价值吗?普世价值是捆绑成一堆的,还是可以分别并加以选择的?)
3. “所以普世价值必然对中国造成破坏”(疑问:为什么一定不利于或会伤害到中国?具体会造成怎样的政治、社会、文化伤害?)
4. “伤害必然造成分裂”(疑问:什么是分裂?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甚至不同政治见解就是分裂吗?)
7乞求问题

乞求问题就是论证的前提里偷藏了一个不可靠的结论,把一个本来有问题的看法当作确实的结论,这也是一种循环论证。如:“西方民主绝不能用于中国,因为中国不是西方”。又如,

前提: 放松对社会中自由言论的管制,就会让污泥浊水沉渣泛起。(已经把自由言论与污泥浊水悄悄联系在了一起。)

理由: 不应该让污泥浊水沉渣泛起。

结论: 所以,必须对社会中自由言论进行管制。

8隐藏不可靠的假定

在“看法”(结论)和“论证”(理由)之间会有一些隐而不见,但不可不核查的假定。例如,“某某政府真好,因为它成就了全世界最高的GDP”。在这个理由和结论之间其实有一个不可靠的假定,那就是:凡是能提高GDP的,不管用什么手段,不管造成多少社会不公和腐败,不管多么专制独裁,都是好政府。这个假定把衡量好政府的标准严重单一化了。《中国不高兴》作者之一说,“中国GDP增长比美国高,所以中国比美国更有活力”,就是从这种不可靠的假定出发的。

9笼统泛论

这是一种一句话全部概括的“断言”。例如,“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又如,“人民大众开心之日,就是反革命分子难受之时”,难道“人民”之外全是“反革命分子”?

10循环论证

这是一种原地打转、永远正确的自说自话“论证”方式。经典的例子是“《圣经》上说神存在。由于《圣经》是神的话语,故《圣经》必然正确无误。所以神是存在的。”有一个循环论证的笑话,一个瘦子问胖子:“你为什么长得胖?”胖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多。”瘦子又问胖子:“你为什么吃得多?”胖子回答:“因为我长得胖。”对“为什么要走某国道路”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回答。“为什么不能学习别国的长处?”“因为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因为我们是我们,与别人不一样”。

11偶然和逆偶然

只是一种偶尔的巧合,却把它当作一种必然。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秦始皇能统一中国,必定是他那个时代最正确的君王。在修辞学中,“雪是白的”不能换位为“白的是雪”,“人能坐”不能换位为“能坐的是人”。但是,在政治宣传语言中,却照样有人说,甲曾经是领导,所以领导非甲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