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武术世界在晚清的衰亡(1800年—1911年)(第6/13页)

虽然经常被视为近代历史的开端,但从帝国的角度看,这一次战争和之前许多个世纪中的海盗袭扰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战后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在宣宗之子文宗奕詝(1850年—1861年在位)统治时期又发生了冲突,最终导致了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贸易战争,因为中国官员搜查了英国的注册船只,而使得英国人有借口扩大在中国的权益。法国人因为他们的一名传教士在广西被杀,也站在了英国一边。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陷北京并焚毁了一座美丽的皇家园林,迫使清朝签订了《北京条约》。在此期间,俄国以调停为名,上下其手,获得了东北和西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黑龙江以北的鹿鼎山永远失去了,“龙脉”落到了异国之手。令清朝稍感宽慰的是,俄国人也从未从那里发现任何宝藏。

在两次贸易战争中,武术世界一般而言是无动于衷的。正如一般民众一样,他们对清朝从来也没有建立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国家认同,如果不是根本反对这一政权的话。中英战争被视为外来的统治者和外来的海盗之间的战争,而与他们自己无关。三合会等天地会会党甚至在战争之前就成为英国人贩卖鸦片的地下网络。337

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中,武术世界的基本体系也走向崩溃,几乎无法再作为一个自治性的领域存在。除去上面阐述过的1769年以来的诸多事变引起的内斗和自相残杀外,在侠客岛以来的几个世纪中,普遍的武术水平也下滑到了一个新的最低点。这主要是如下因素导致的:

1.中古时代的伟大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被边缘化了。佛教和道教这些灵修宗教的虔诚信奉者日益减少,这些宗教对于武术世界的重大推动我们在第一部中已经阐述过了。现在,脱离了宗教的氛围,人们对于彼岸世界不再渴求,也不愿意用终身的修习去换取。不仅武当和少林这样的宗教性门派随之衰落,而且影响到一般文化层面,武术家们对于自己身体性结构的把握也无法再做到之前的纯粹和精妙。内力技术正是在这一时期失传的。

2.门派组织出于内在和外在原因的衰败,也使得培养武术家的摇篮这一过去数百年来稳定不变的基本环境趋于消亡。在名山大川的寺庙和学院中学习深邃的武术典籍,如果说还没有完全绝迹,也只是极少人的幸运。而缺少这一环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武术学习质量的下滑。由于门派的衰败,师生之间不再相互信任,从而教师藏私和师生间的恶性冲突也就越来越普遍了,正如我们在连城门的例子中所看到的。

3.热兵器,尽管仍然在哲学层面上被鄙视,但已经广泛应用于帝国的各方面了。即使在第一次贸易战争期间,被认为是落后的清军的火枪装备率也达到了50%左右。338这种火枪属于较早期的火绳枪,无法与英军装备的燧发枪和撞针枪相比,不过即使最强大的武术家也不能接住或躲过它的一枚子弹。这一差别在民间也早已被感受到,在19世纪10年代的颍州,乡村铁匠就在为本地的盗匪打造土制火枪。他们不无愉快地发现这种武器足以令他们在和那些出身重要门派的武术家的争斗中取得上风。339

4.鸦片被广泛吸食,这对于武术世界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观察家认为在19世纪中叶,大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万中国人吸食鸦片,占人口的3%左右,而且大部分是青壮年的男性。因为贸易战争的失败,在此后几十年中,吸食鸦片者的数量不断上升,在19世纪后期可能达到人口的10%。340许多青年的武术修习者也不免沉溺其中,武术传承的基础由此被严重破坏了。

除去最后一点是较为偶然和外在的因素外,其他都是自明代中期以来武术世界的痼疾,这一趋势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在清末的环境中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衰败被大为加速了。正如一位与武术世界有过交游的诗人在1839年所哀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