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二章 抄没数亿两黄金回国(第4/5页)

大明与一些国家不同的是,因为从一开始的对外扩张就是以国家主导,而不是民间的社会力量即大商贾,以致于对外扩张得来的财富也主要是集中于国帑,而这些对外扩张得来的财富的分配权也被朝廷掌控在了手里。

当然,大明也有段时间,从全球赚取的大量利润主要流入民间,但因为是民间力量,而且主要是江浙沿海与闽粤沿海享受到了这全球利润,所以使得从全球得来的财富之分配权掌控在这些地方势力的手里。

结果造成严重的南富北穷现象。

而现在,得益于朱由校利用自己的皇权,利用官营产业和蒸汽机带来的工业化以及全球扩张,使得全球财富的分配权归于朝廷之手。

所以,大明到现在也依旧是朝廷在经济上有很大的控制力。

民间商贾,哪怕是皇族出身,富贵至极,也无法和朝廷对抗,更不能威胁皇权。

这里面的好处自然是避免因为贫富差距过大,在全球财富都集中到大明后。

当然这也得皇帝治国有道才行。

如果皇帝进行疯狂的奢靡消费,且把得来的财富大肆封赏贵胄公卿,也依旧会造成贫富差距过大。

比如殖民时代初期崛起的西班牙日不落帝国就是因为其皇族贵胄在得到大量财富后迅速堕落,而没有把财富用来发展国家科技,造富民众,以致于后面迅速衰落。

朱由校作为穿越者,对历史上的西方那些大国为何崛起后又衰败的故事了如指掌,自然也明白自己作为大明皇帝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畸形的经济繁荣,即整个国家看似繁荣,却只是以贵族们的奢靡消费为主而造成的畸形繁荣,而不是国民尤其是生产者的日常工业品消费为主造成的商业繁荣。

所以,朱由校没有到处撒钱赏给贵胄公卿,也没有让自己酒池肉林。

不过,朱由校也没有把钱用来只做金融,即借贷到民间,促进民间商人势力崛起,进而使大明有更多的大商贾。

因为他知道历史上崛起的荷兰后来衰落就是因为过度沉迷于金融业,将从全球赚来的财富用来炒股,造就了金融业的繁荣,却在科技上没有较大的发展,以致于民间经济虽繁荣,却只是金融刺激的虚假繁荣,而没有迎来工业革命。

朱由校和他的辅臣们也就只是把钱继续花在能使民族利益最大化的科技研发与基础建设上。

他宁肯把砸到修大型水电站和向高原地区修铁路的大工程上面,也没有直接借贷给民间富商,而坐等民间富商把全球利润赚来后分润给他。

正因为此,大明的商人阶层虽已经是一个很庞大的阶层,但却没有特别强大的巨头商贾。

毕竟主要的财富没有流向他们。

而科技和基建工程上却是突飞猛进。

科技方面,飞机、照相机、无线电机、电话机出现的时间比原历史要短的多,而使得美洲还未被灭掉的诸番国以及已受大明分封的藩国们与大明本土的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还只是科技研究成果方面。

理论方面的差距已经不是几代人就能赶上的程度。

虽然同在一片地球上,但彼此之间大有相差一个维度的趋势。

基建方面,铁路里程和公路里程每月都在大幅度的增加。

尤其是西南这些原来还是靠鸟道水道通行的地方,为修铁路公路,增建的大桥数量比历史上西南地区的石桥数量总和还要多几倍。

而且好的是,这些花费都不是国内的人掏钱,也不用将江南这些富庶之地的财富多收一些用来资助这些在大明还属蛮荒的地方改善交通条件。

因为这些花费皆来自全球掠夺所得。

所以,大明改善贫困地区的代价也不用牺牲富庶地区,因而避免江南许多百姓因为商税过重而又复桑田为农田,打断该地区工商业的发展,甚至使其返回到以前的农耕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