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枪杆子(第6/9页)

就是蒋介石。

21.鲍罗廷如何将蒋介石推上国民党权力的巅峰

鲍罗廷重看蒋介石,与他轻看中国共产党同时发生,而且互为因果。

他看好蒋介石,正因为不看好中国共产党能搞成什么事儿。他曾经十分轻蔑地说,中国共产党“总共只有40人”,“研究翻译成中文的共产国际提纲是他们的全部活动”,罢工之类的事件“临时把它抛到面上,否则它就会待在自己的小天地——租界里,事后从那里发指示”。

鲍罗廷尤其藐视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他在中国工作三年,不仅把“国共合作”变成了“国苏合作”,更热衷于把这种合作推向与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个人之间的合作,中国共产党反而成为他与国民党要人讨价还价的筹码。

然而,在当时情况下,即便有鲍罗廷这个有着巨大能量的人物的支持,蒋介石想要成为国民党内强有力的人物,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事。

在蒋介石前面位高权重、资格又老的人比比皆是,至少有三个根本无法逾越的障碍:军事部部长许崇智、外交部部长胡汉民、财政部部长廖仲恺。军权、财权、政权全在这三人之手,从一般规律上看,蒋介石是不可能越过这些障碍的。

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几个月内却发生了。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刺于国民党中央党部。廖仲恺被刺之后,谁动了手?怎么办?怎么调查这个事情?廖仲恺在国民党内的影响非常大。当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向鲍罗廷。

孙中山死后几个月里,鲍罗廷成了广州主要的掌权人物。表面上所有决议都由几个国民党领导人共同决定,实际是鲍罗廷说了算。他在广州的权势和影响如日中天。他的住宅楼上经常坐满广州政府的部长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们和中国共产党人;楼下则是翻译们忙碌的天地:将中文文件译成英文或俄文,再将英文或俄文指令译成中文。印刷机昼夜不停,各种材料、报告、指示从这里源源而出。

鲍罗廷实际已成为国民党中央的大脑。

他在这个至关重要的会议上,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以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

鲍罗廷设想,这是一个类似苏俄“契卡”的组织,目的是用特别手段肃清反革命。他自己则担任特别委员会的顾问。

他的建议实际就是决议。建议被迅速通过。

“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的特别委员会三人中,汪精卫本身是国民政府主席,许崇智是政府军事部部长,唯有蒋介石未任过高于粤军参谋长和黄埔军校校长以上的职务,他第一次获得如此大的权力。

魔瓶最先被鲍罗廷开启。

被授予政府、军事、警察全权的三个人中,汪精卫作为国民政府主席,许崇智作为国民政府军事部部长,这两个人经常不到特别委员会来,所以主要干事的就成了蒋介石。

我们经常讲人生重要的只有几步,而凡在关键时刻能有特别作为的,必有其长期的准备和异于常人的独特地方。

蒋介石就一直准备着,而他最为独特的地方就是,利用危机的能力非常强。

巴斯德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蒋介石为这一天的到来作了充分准备。

他运用这个突然降临到手中的“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是毫不犹豫的。

军事机器立即开动。

第一个对准的人便是掌握军权的军事部部长许崇智。

蒋介石利用他在特别委员会中的职务,马上动用黄埔党军,包围了还是军事部部长的许崇智,指责他涉及廖案。许崇智当然扯不清,仓皇逃亡至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