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枪杆子(第7/9页)

一块石头搬倒了。

然后就是胡汉民,第二块石头。

胡汉民之弟胡毅生与廖案有瓜葛,蒋介石抓住这一点,不管你是不是元老,一律拘留审查,胡汉民后被迫出使苏联。

如此,廖仲恺光荣体面地下葬,许崇智被赶到上海,胡汉民被迫出使苏联。

一件廖案,蒋介石一石三鸟。

三个夺取权力的障碍一扫而光。

半年以后鲍罗廷才明白自己打开了魔瓶。

1926年2月,鲍罗廷在北京向将赴广州的以布勃诺夫为团长的联共政治局使团得意扬扬地说:“当你们去广州时,你们自己会确信,华南的思想势力范围乃是我们的影响……还有什么问题我们解决不了呢?一旦我们宣传什么,一旦我们提出什么建议,人们就会很认真地听取,并将我们的政策、我们的决定,以极大的成功希望来加以贯彻执行。”他十分有把握地说,“军队领导人已完全处在我们的影响之下”,蒋介石等四个军长“完全可靠”。在鲍罗廷的主观意识主导之下,联共中央政治局也认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强调作为民族解放思想最彻底最可靠的捍卫者的国民党的作用,并将其提到首要地位”,中共必须向国民党右派和中派让步。

但这位权术大师很快要开始尴尬了。

许、胡、廖三人消失之后,他已经不能照原来设想的那样遏制蒋介石了。他帮助蒋介石迈出了夺取政权的决定性一步,却严重低估了蒋介石的能力。埋葬了廖仲恺,赶走了胡汉民、许崇智后,蒋介石还剩下最后三个障碍:前台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后台的国民政府政治顾问鲍罗廷,他心目中的死敌中国共产党。

到了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中,蒋介石又是一石三鸟,打击的重点就是中共、苏联顾问团和汪精卫。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的政客,其手腕相当了得。

22.“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如何排挤共产党人

1926年3月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一个到今天来看都没有完全清理、梳理得非常清楚的事件。非常典型的事例是蒋介石指责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是共产党人,他要劫持蒋介石,是个反革命事件。策划这个事件的是中共,是苏联顾问团,是汪精卫。

“中山舰事件”大致的脉络是这样。

1925年8月,廖仲恺被刺,是个意外事件,令蒋介石一石三鸟。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是个人为事件,是蒋介石一手炮制的事件,又是一石三鸟。

只不过,蒋介石将这后一个一石三鸟推后了7个月。

国民党被鲍罗廷由一个松散的组织造就为一个虎虎有生气的组织,在这个组织的全部力量转到自己门下之前,他还需要鲍罗廷的力量和影响,更重要的是时间,来消化这些力量。

西山会议派攻击他将鲍罗廷“禀为师保,凡政府一切重大计议,悉听命于鲍”,“甚至关于党政一切重要会议,概由鲍召集于其私寓,俨然形成一太上政府”,他不但不在意,反而说作为总司令,只有法国福煦元帅的地位可同鲍罗廷相比。他反复引用孙中山曾说过的话——鲍罗廷的意见就是他的意见。因此,追随鲍罗廷就是追随孙中山。

他在等待时机。

时机来了。

第二次东征大捷使蒋介石军功威名如日中天。返归广州途中沿途男女老幼观者如堵,道为之塞,至汕头盛况空前。社会各团体整齐列队欢迎,民众簇拥,万头攒动。一路军乐悠扬,鞭炮毕剥,工会前导,次枪队,次步兵,次汽车,卫队为殿,连孙中山当年也没有如此之风光。

广州的汪精卫、谭延闿、伍朝枢、古应芬、宋子文联名电蒋:“我兄建此伟功,承总理未竟之志,成广东统一之局,树国民革命之声威,凡属同志,莫不钦感。东征功成,省中大计诸待商榷,凯旋有日,尚祈示知,是所祷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