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我的“以色列”女儿

我重回职场了。就在我们即将欢庆在耶路撒冷度过头一年之际,某天我打电话给当时BBC耶路撒冷办事处的处长西蒙·威尔逊。他在电话里语气非常热情。然而当我去见他时,他说他很欢迎我使用他们的办公室,但必须事先跟他讨论所有我打算报道的故事,而BBC特派记者有权优先选择题材,即使该题材是我发现的,我也得放弃追踪该故事。但最重要的是,他说根据BBC聘用规定,我得先正式辞去伦敦新闻编辑室的职位,才能在耶路撒冷担任自由作家。

他还补充了另一项规定,那就是我不能报道“重点新闻”,那是局内特派记者的职责。

最后这项规定我并不大在意,反正我对所谓的重点新闻本就没什么兴趣,因为那大多是有关巴以冲突的政治新闻。我对另类观点更感兴趣,我想探讨巴以冲突之中的人性观点。我跟里欧讨论我即将做出的“重大”决定,这事关我得放弃BBC的终身职位。我问他这样做是否当真妥当,因为这表示我将无法重回颇为优渥的工作环境并丧失一切退休福利。这间接表示,倘若我无法成功当个自由作家,就得依靠里欧的资源而活。他说:“那是你的选择,你想怎么做都可以。”

“嗯,其实不是,因为如果我不赶快辞职,等留停期满,我就会被召回新闻编辑室。难道你要跟我回伦敦吗?”

“我办不到,你很清楚。我的工作在这里。我的志愿始终都在这里,如果我想当个有用的人或者做出贡献让世界有所不同,我就只能待在这个国家。”

“那我的目标、我的任务、我的人生又该怎么办?”

“你嫁给我的时候就知道我的目标是什么,你嫁给我的时候就很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无法改变自己,我不擅长改变自己。”

“你在回避我的问题。那我的梦想又该怎么办?”

“你就用最适合你的方式去实现它。”

“我该怎么做?回伦敦吗?那家庭又该怎么办?”

“你自己选择要怎么做对你和家庭是最好的。但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回伦敦。”

“我不是说我要回去,我只是要你知道,我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多数人都会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为这可是全世界的人都挤破头想进去的新闻编辑室,而我却得放弃它的终身职位。没错,我已经决定要辞职,我只是想听你说一些好话安慰我而已。”

我说最后一句话时提高了音量。一如往常,我内心的恶魔公然挑衅我,伸着他们鲜红的舌头激动地蹿出,而我自己都不懂,为何里欧对我的未来展现的那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会令我如此愤怒。我的言论纯属理性,但却选了听来最不理性的方式表达。

我气冲冲地离开,拿起手机打给位于布什大厦的世界新闻编辑部。三十秒内我的电话就被转接到正确的人那里,接电话的编辑正是之前面试并录取我、让我加入新闻编辑室团队的人,电话那头传来她柔和的声线。我可以从她冰冷、不友善的语调中察觉她的失望,她以此语调告诉我,得寄一封正式电子邮件给人力资源部,他们会回我一封电子邮件并且附上我的离职确认信。然后她补充道,我必须把我的BBC员工证寄回去,“除了员工证,还有其他你可能持有的BBC财产”。我静静地坐着,试着沉淀自己刚才到底做了什么。我很平静,甚至可以说有些麻木。就这么简单?放弃一份多数记者会不惜代价争取的工作,就只要这样通过电话简单说两句话就完成了?

夜深以后,我开始意识到这一切真的发生了,然而最困扰我的并非离职,而是新闻编辑室编辑要我把识别证交回去。我看着识别证,上头有张年轻快乐的笑脸,那似乎是多年前的照片,就在我刚加入BBC记者俱乐部时拍的。他们不能就这样没收我的识别证,毕竟我从二十三岁起就在那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