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第4/4页)

童心之所以美好,在于它澄澈得不存一点杂质,就如同托翁笔下的这位小伙子一样,是一个“善良的、愿意做一切好事的、像孩子一样纯洁的人”。只知道勤勤恳恳的工作、老老实实地做人,只知道犯罪就要受到惩罚,一切丑恶的东西于他,既是毫不相干的,也是不可思议的,即或是有一点不良啫好的倾向,也是那样容易从善如流,就像“美好的”、“容易吸收的”、“休闲着等待种子的”肥沃土地一样。但也正如并非所有这样的土地都可以收获粮食一样,年少时美好的心灵并不一定都能维系终生,因为有人要在这肥沃的土地上播下“虚伪、暴力、酗酒、淫乱的种子”,播下“荆棘和杂草”。托翁这种观点与东方哲学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出于这点,托翁在文中才疾呼切莫“用狡猾的、蓄意的欺编”使他们陷入迷误。这也可以说是他为净化人类、消除罪恶所表露的一种“救救孩子”式的善良愿望。当然从整个社会发展角度看,这种愿望在当时还不过是一种天真幻想,但它对于当时以及后世那些“传播诱惑”和“受到诱惠”的人,却不乏一种警醒作用。 【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