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除了胜、败,战争还有许多迷之细节(第5/16页)

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刘备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派兵增援他的二弟关羽呢?这个问题只要稍微向前追溯一下,就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刘关张三人,自桃园结义之后便同甘苦、共进退,于乱世之中奔走四方,创建功业。然而在刘备借用东吴荆州之前,他们并没有一处足以立足发展的根据地,直到刘备取下汉中,这才有了长足发展的资本。而这时,刘备的首要任务是整顿内部,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集团。不过,马超、赵云、黄忠、诸葛亮这些人都好说,本来一开始就是幕僚,现在直接转换为臣属就可以了,而与刘备拜过兄弟的关张二人则不是那么好处理。

张飞还比较好办,虽然是刘备三弟,但是还是很尊敬刘备的,名为兄弟,实为臣属,相比之下,关羽就不那么好定位了。当时关羽镇守的荆州,虽然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局势也比较复杂,但这是刘备在取得汉中之前的大本营,刘备将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关羽驻守,足见关羽在刘备集团内部的地位超群。只是,这种地位,在刘备没有称王之前还是可以存在的,刘备称王之后,其他人都成为臣子,关羽的地位就有些危险了。

这一点,从刘备给关羽的封号就可以看出端倪。

刘备称王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左将军、马超为右将军。表面看来关羽位于四位将军之首,而实际上,关羽的地位和黄忠、马超是一样的。对此,张飞没有什么异议,关羽却不满意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对于关羽的这种不满,刘备并没有妥协,这就说明,在刘备称王之后,暴露了他“家天下”的帝王思想。

所谓帝王思想,就是臣子必须忠诚于君王,天下是君王的天下,臣子不过是君王的家仆而已。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刘备手下的这些文臣武将都要服务于刘备这个君主,不可以出现与他地位同等的人。关羽生性骄傲自负,恐怕是没有考虑过刘备的这种心理。在刘备称王之后,仍然以为他与刘备的地位平等,这本身就不是人臣该有的想法,而刘备如果顺应了这种想法,给关羽一个高出众将的名衔,则是大大不利于他自己的团队建设。因此不管关羽如何不满,怎么发牢骚,刘备都不会妥协。

另外,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已经是年近60的人了,对于王位传承的问题也多有考虑,幼主刘禅并无大才,如果刘备死后出现强臣夺权的事件,那么刘家的天下很容易就会易主。出于这个目的,刘备也不可能抬高关羽的地位,为自己儿子将来的统治造成阻碍。

因此,刘备对于关羽出兵襄樊的举动并不是很赞成,主要是因为不希望关羽扩大战功,建立威望。那么在关羽失掉荆州,腹背受敌的时候,袖手旁观,坐等关羽铩羽而归、威名受损也是自然而然的举动。

而作为刘备的臣子,诸葛亮在揣摩到主公的心思之后,自然也就三缄其口,对关羽的危难不闻不问了。

只是,战争一旦开始,总是有很多变数,刘备虽然不希望关羽建立军功,但是还不至于想害死他而自损羽翼,结果关羽被吴军斩获,应该也是出乎刘备意料的吧。

淝水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了北方政权。南方由司马睿建立起了东晋,盘踞江左一带,南北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淮南淝水展开了一场“规模惊人”的大战,史称淝水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百万兵马居然输给了东晋十万兵马,在历史上颇为罕见。

前秦天王统一了北方各少数民族之后,就开始积极准备南征东晋。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前秦丞相王猛临终遗言以及群臣的反对,决意攻取东晋。苻坚甚至扬言,以此百万强兵,“投鞭可以断流”。八月,苻坚以苻融、张蚝、慕容垂等步骑25万为前锋南下,苻坚随后率百万兵马从长安出发,全军有步兵60万、骑兵27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崔鸿于《十六国春秋·前秦录六》中记载,“八月戊午,遣……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旌鼓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