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除了胜、败,战争还有许多迷之细节(第6/16页)

面对前秦的凶猛攻势,东晋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领北府兵为前锋都督,与谢琰、桓伊等人共同率领8万之兵抵抗秦军,又另派将领胡彬领5000水军增援寿阳(今安徽寿县)。十一月,谢石、谢玄和刘牢之在谢安的指挥之下,由刘牢之率北府精兵5000人强渡洛涧,袭击梁成军营,临阵斩杀梁成等10员将领,又分兵截断退路的渡口。秦兵步骑一时崩溃,落水而死的就有15000人。缴获了秦军丢弃的大量军资器仗,强渡洛涧取得大胜的晋军乘胜追击,水陆并进,声势大振。全军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在寿阳城上目睹晋军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当秦晋两军夹淝水布阵之时,为速战速决,谢玄便派人向苻融提议说:“两军隔河对峙并非长久之计,不如将军往后退一步,让我军能渡过淝水,一决胜负如何?”苻坚认为我众敌寡,如果乘晋军渡江之时,向晋军发动进攻,必能取胜。于是同意了谢玄的提议。但是当秦军下令后退时,全军军心大乱,众多秦军将士都以为是前锋战败,顿时间秦军争相逃命,自相践踏。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晋军渡河猛攻。晋军一鼓作气,追击秦军至寿阳30里外的青冈。一路逃亡的秦军听到风的吹拂声与鹤的呼叫声,都以为是追兵到了,昼夜不敢停息,最后只有10多万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从此扬名于中国军事史。

但是近年来,史学家们通过对史册的研究,对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提出许多新的疑虑。

1.前秦百万军队是否真的有一百万?史学家认为百万只是一个虚数,实际数量并无百万。第一,虽然苻坚已经统一北方各少数民族,但是从人口总数估计,拥有百万雄师的可能性并不大;第二,假设前秦真的拥有百万军队,也不可能全部派往前线,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第三,这年五月,苻坚就派遣儿子苻叙率兵进入襄阳和蜀地以抵抗晋军,苻叙也就带走了前秦的一部分兵力。所以百万之师的说法值得怀疑。

2.真正参加淝水一战的前秦军队有多少人?淝水之战中,结集在淮淝一带的秦军其实就只有苻融率领的30万军队。这30万人还被分布在了郧城至洛涧的500里战线之上。也就是说,真正驻扎在淝水的军队也不过10万人。但是,晋军的8万人几乎都参加了淝水一战,再加上晋军本来就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了很雄厚的兵力,因此真正与前秦交战的晋军在人数可能达到十二三万人左右,要比前秦军队的10万人多出很多。所以,历史上所谓的“以少胜多”其实并不可信,应该是“以多胜少”。

真悲催,三征高丽无功而返

公元581年隋建立后,高丽王高汤遣使向隋朝称臣,高汤遂被封为高丽王。8年后,隋灭陈,一统中土。当时的高汤见到中土统一,深知自己将面对自西晋以来第一个统一且强大的隋朝,以后的日子恐难安稳,于是便积极备战整军,广积粮草。

隋文帝闻知极为不满,责问高汤:“辽河再广阔,比长江如何?高丽人再多,能比得上陈国吗?我如果心存不义,对付你能费多少力气?之所以告诉你这些,是希望你改过自新,理解我的用心,你自求多福吧。”高汤看到诏书大惧,奉表谢罪后竟然病死了。高汤之子高元即位,心中对隋有着嫉恨,遂率万余靺鞨骑兵攻打辽西,结果被击退。隋文帝大怒,正欲征讨,高元慌忙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这才令隋文帝罢兵。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为了炫耀武力,隋炀帝修东都洛阳、大运河,南征越南,北巡塞外,派兵突厥。大业七年,炀帝北巡涿郡,命高丽王亲自朝见,但高丽王却没敢来。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令全国的士兵次年征讨高丽,紧接着命人督工在东莱海口造战舰300艘。民工昼夜立于水中造船,很多人自腰以下都生满蛆,工匠也因此死掉三分之一。隋炀帝又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刺手三万人,再令河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命江南民夫运米至涿郡。一时间船舻千里皆满载兵甲器物,路上几十万人填溢道路,昼夜运输战具、粮食,死者相枕,天下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