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方和西方(第6/14页)

同前面说的一样,作为欧洲大陆强国中的法兰西有能力在海上给英国支持,但这样一来就意味着真正爆发了战争,而且战火还会蔓延到陆地上;而现今的形势是没有哪个大陆国家能够和德国抗衡。这不是说法国陆军实力太弱,相反法国从1870年以来一直在边境修筑防御工事。真实情况是,法国在陆上的军事实力虽然比不上德国,但要保护自己的话还是绰绰有余的。这样一来,法国的敌人就必须考虑清楚,不敢贸然同法国翻脸;也可以通过延缓战争的爆发,让法国有时间提高自己的陆上军事力量,或者期待可以扭转乾坤的事件发生。

法国人认为自己所遭受的屈辱是1905年在德国的压力下解除了其外交部长的职务,这一事端产生的根源是法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一年后,面对同样无理的要求,法国果断地采取了强硬的抵制态度,毫不退缩,德国只好先服软,因为法国此时的军事准备已经日趋完善。由于保密性质的原因,我们没办法详细地了解当下发生的国际事件,但上述形势就是欧洲局势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们还相信德国只要能保持现有的军事优势,就会继续推行强势的外交政策。德国的政治需要和战略优势同奥地利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们结成的同盟是无比强大的,至少在陆上是这样。跟英日同盟一样,在德奥同盟中,奥地利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不过我们只要了解到它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就足够了。

这种态势对协约国一方非常不利,除非在战争过程中德国孤军深入。所以,协约国一方应该积极加强自身的实力。不过,它们现在一方面能够抵御德国在海上的战略挑衅,另一方面又能够在陆上同德国展开对峙。这种力量足以使敌人不敢轻易出手,至于在战争中哪方能够获胜,就值得商榷了。在和平年代,任何一个欧洲海军国家都无法给予英国在地中海军事力量上的支持,所以英国人必须依靠自己;等到奥地利有经济实力组建一支重型舰队,英国人的噩梦就不远了。

这种看法一方面表明了英国海军占有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表明,目前只有两个海军国家距离德国比较远,而且有能力也愿意支持英国,就是美国和日本。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两个国家必须考虑到海洋霸权从英国手里转嫁到德国手里对它们的影响,是否会损害它们的利益。这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发生的。依照现在的形势而言,除了开放性的海域,美日两国不可能和德国有实际上的接触;而英国漫长的海岸线使它容易在任何一个防备薄弱的地方遭受袭击,即使不在英国本土,比如澳大利亚东部的英国殖民地也容易遭受袭击。美国也可以通过对易受陆上攻击的加拿大施以影响来制约英国。

在未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英国海军衰落后将德国海军推上了海洋霸主的地位,与无可匹敌的陆军相配合,德国就能有恃无恐地在任何海域实施行动。英国在自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至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这段时间里,也具备上述的优势,但具体原因不是英国海军本身,而是岛国地位的优越性使得英国海军随时能够在本土和海外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在今天,优势刚好反了过来,英国财政入不敷出、俄国一蹶不振、法国被庞大的人口拖累,这些都使得德国在未来海上的行动能力有所加强。和德国相比,虽然英国在表面上更加富有,但是长期贵族般的生活让英国人不如德国人有经济上的忍耐力。而且,英国人和美国人自由的传统也使他们不愿被组织束缚,这样一来,德国无疑就是现代化强国中的佼佼者。

现今德国和英国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欧洲国家间的军备较量,更是世界政治的导火线。这并非意味着世界格局中没有其他难缠的问题,任何局部问题都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在英国和德国之间隐藏的真相是双方利益的冲突,它们所能依赖的是关系到两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工商业。英国和德国之间激烈的海上竞争在克伦威尔时代及其后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就有,当时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得了荷兰无敌舰队的荣誉和商业称霸地位。虽然这些事件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认识到德国扩张的幅度和逐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没有人试图了解在遥远的历史中,是什么精神使得德国人不断地取得工商业上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