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史例述评(一)(第7/8页)

1635年5月,法国正式宣战,加入三十年战争。此前的一段时间里,法国仅是资助和袒护奥地利的敌对国间接地反对奥地利。1634年8月27日,法国的盟友北日耳曼诸邦、瑞典在讷德林根惨败,直接促使法国采取措施。经此一役,西班牙人沿莱茵河挺进直达尼德兰。大批援军的到来增强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兵力,使得西班牙在随后数年的战争中屡次胜利,甚至一度威胁巴黎[13]。

在黎塞留的伟大政治构想中,他早就计划谋取莱茵河作为法国东部边界,但在那时,他的短期军事目标是切断西班牙从意大利经日耳曼达尼德兰的交通线。黎塞留打算把攻下尼德兰作为进攻西班牙的重点,之后再与他国共同瓜分之。为了达到切断这条交通线的目的,黎塞留于1633年夺取了莱茵河西岸的洛林。洛林这时还是日耳曼的一个独立邦,曾一度援助奥地利皇帝。之后,法军又从洛林攻入了同样位于莱茵河畔的阿尔萨斯。由此,法国切断了西班牙通往莱茵河流域的交通线。之后以讷德林根之战为高潮的一系列事件,却为西班牙开辟了另一条通往莱茵河流域的交通线,它是一条较长但却适用的内线。

按照当时情况,这条遥遥深入日耳曼的内线,法国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必须攻击西班牙东海岸到热那亚的漫长海上交通线的一部分。为此,黎塞留在1636年将法国大西洋的几支分遣舰队调至土伦。然而,致使黎塞留如此调动的原因,可能不仅如此。近代历史学家加德纳对这一时期深有研究,他推测法国海军调往土伦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为了脱离同英国舰队的接触。查理一世虽然声称保持中立,但是却在英吉利海峡暗中援助西班牙。英国舰队为满载兵员、补给、财物的西班牙运输船队护航直到其抵达西属尼德兰的军港敦刻尔克。黎塞留并不想同英国决裂,为了避免决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法国军舰调走。黎塞留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英国对法国创建海军充满妒忌,如同它后来对德国海军的成长深感忧虑一样。那时,西班牙海军早已存在,而且英国对与其作战习以为常,而法国海军正处于勃勃生机的初建状态,它将对英国造成新的威胁。而且,西班牙距离英国较远,而法国与英国仅隔着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

无论出自什么原因,法国海军1636年撤离大西洋并在土伦集结的行动已经完成。那时,土伦已经有了一些兵工厂,专供装备大桨舰船之用。这期间,西班牙为了护卫海上交通线,夺取了热那亚与土伦之间的勒兰群岛并在此设防。勒兰群岛的特殊位置,使其成了西班牙的基地,依托它,西班牙进可以阻碍法国的海上贸易,退可以支援西班牙通达热那亚的海上交通线。科贝特认为,西班牙夺取勒兰群岛正是法国海军在土伦集结的原因。若真如他所说,那么黎塞留的这次调动就难以堪称军事远见和英明决策,仅仅是为形势所迫。此后不久,西班牙人的行动令人大失所望,他们居然削减了把守勒兰群岛的兵力。于是,1637年,法国又收复了勒兰群岛,恢复了土伦的优势地位。


[1] 即特申公爵,奥地利帝国皇子,奥地利元帅,军事理论家,史称卡尔大公或卡尔大元帅。他1790年进入军队,在战事频繁的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作为奥地利的军事统帅而活跃于欧洲战场,并曾成为使拿破仑首次受挫的抗法名将。

[2] 弗兰西斯一世(1494—1547),又译作弗朗索瓦一世。即位前通常称昂古莱姆的弗朗索瓦 ,继位后人称骑士国王。在意大利战争中最后败给了如日中天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3] 儒尔当(1762—1833),法国著名将领,1815年被拿破仑封为法国贵族、莱茵军团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