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概念和定义(第7/10页)

2005年9月,美国海湾地区遭受飓风卡特里娜袭击后,有许多报道灾区生活的照片,其中有两张被一个叫Daily Kos(绿色网)的政治博客网站一左一右地一起贴出,左边一张是合众社摄影记者Dave Martin拍摄的,照片里是一个年轻的黑人正在涉过齐胸深的积水,他一手抱着一箱可乐饮料,一手拖着一个装满东西的黑色塑料袋。合众社为这张照片提供的解说词是“抢劫食品杂货店”。右边一张是摄影师Chris Graythen为美国Getty Images图片公司拍摄,并由法新社刊发行。照片里有两个白人青年正在涉水而行,也是齐胸深的积水,走在前面的是名女性,她拖着一箱可乐饮料,肩上还有一个背包,后面是名男子,也是背着一个大背包。照片的解说词是,“在当地食品杂货店找到了食物”。Daily Kos网站对这两张照片的评论是:“只要你是白人,你就不是抢劫。”(It’s not looting if you’re white)。对“黑人”和“白人”的分类使得人们对看到的景象有了偏见。“抢劫”并不只是一种对某类行为的客观描述,而是一个概念。人们用这个概念来理解或解释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原已包含在这个概念里的结论(坏人趁火打劫),这个结论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

我们对别人的成见往往要比对自己的成见看得清楚。在说理中,我们应该对概念可能带有成见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运用概念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成见的概念,而这一点经常是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和读者在阅读与理解报道时所忽略的。

2013年12月2日在北京发生的外籍男子撞倒大妈事件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媒体先是报道大妈讹诈外籍男子,后来又报道说是外籍男子撞倒大妈后不但不认错,反而对她粗口谩骂。每次报道,网民的反应都是一边倒,“国族意识”鲜明,愤激的谴责远超过理性的分析。

先是有众多网民为大妈的“讹诈行为”感到羞耻,责骂大妈“把中国人的脸都丢到外国去了”。继而更多网民表现了极度愤慨,他们认为,外籍男子不仅侮辱了那位大妈,还侮辱了所有的中国人,“必须向中国人民道歉”。前后两种反应虽然看上去截然相反,但却同样隐含着“类别思维”(categorical thinking)的偏见——一个是“讹人大妈”,另一个是“辱华洋人”。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指出,人类自然、正常的思维需要类别概念,“人的思维离不开类别的帮助……类别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预先判断的基础。有序的生活离不开它。”但是,类别思维也会造成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妨碍有效的理性思考。

先入为主(preconception)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之间有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先入为主经常是因为某种先例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推断,以为以前曾经发生过的,现在也就一定会发生。“先例”是先入为主思维的条件。先入为主又称偏见(prejudice),也就是在还没有弄请情况之前就下定论(prejudgment)。

刻板印象是指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这种看法来自同一类型的人中的某个个体给旁人的观感,可能有经验根据,也可能根本就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并没有经验的根据。先入为主的印象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刻板印象却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

由于媒体以前对多个“扶人被讹”事件的报道,许多人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定型了的“好人无好报”情节,它的定型反角便是“老太”或“大娘”。人们对老太、大娘原本未必有什么不好的先入之见,但对这个情节中的老太、大娘却有了负面的预先想法。如果说“讹人大妈”缘于先入之见,那么“辱华洋人”便是刻板印象,这是因为,洋人至今仍被不少国人视为对中国人怀有敌意的非我异类。